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竺可桢 > 报道传记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百年浙大,群星璀璨,竺可桢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名字。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任命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6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36年-1949年,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是竺可桢校长以其巨大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历尽艰辛,先迁建德,又迁江西泰和,1938年夏再迁广西宜山,坚持办学。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子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学校转辗浙、赣、湘、两广到达贵州遵义,几度搬迁,流亡办学,宣传抗战,坚持科研,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不仅保全和培植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教育和科技人才。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当时的浙大荟萃了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王淦昌等一大批名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从一所地方性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著名大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抗战末期曾参观浙大,誉之为“东方剑桥”。

  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竺可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他的卓越的教育思想、执着的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办学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指引浙大人奋发进取的旗帜。

  "一代楷模,风范永存"。竺可桢先生为我国科教事业、特别是为浙江大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垂史册,他的崇高精神和感人品格将激励我们为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为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努力拼搏!

浙江大学竺可桢国际教育学院

  一流大学素以培养造就各界精英和引导社会为己任。浙江大学的声誉主要来自它曾培养出的遍布各地、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面对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一大批栋梁之材就成为我们的神圣使命和新的挑战。创办竺可桢学院,就是为了继承竺可桢老校长卓越的办学思想,弘扬浙大的“求是”学风,让浙江大学在新世纪重创辉煌。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