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藏特色 > 上虞姓氏 > 姓氏溯源
连lian

姓氏:连
祖宗:惠连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1 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 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郡 望:
  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东的地区。《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记载,连氏望出上党郡。
堂 号: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此外,连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瞻依堂”、“上党堂”、“武功堂”等。
迁徙分布:
  连姓的历史十分古老,先秦时期名登《左传》的连称,即为最显著的例子。连称,是当时齐国的大夫,曾经风云一时。他的事迹,《左传》是这样记述的:“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蔡丘,瓜时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遂作乱,弑襄公。”这位连称,据说便是后世连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便采认这个说法:“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根据这派考证,则连姓家族是发祥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推算起来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关于连姓的源流,过去的姓氏学者大多认为并非仅仅只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说的2000多年,而将之推溯到更为遥远的上古时期,认为他们是陆终的第三子惠连所一脉传留下来的。这派说法,《姓氏考略》一书最足以代表,该书指出:“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 惠连,是陆终6个儿子当中的老三。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吴回,又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高阳氏,则是黄帝的裔孙。像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推溯上去,则连氏家族的源远流长和光荣家世,自是人所共睹,不在话下了。连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实际上相当地复杂,除了上述源自惠连和连称的两支之外,另外至少还有三四支不同的组成分子。这种情形,只要参阅下列的文献,相信便可以一目了然——《姓氏考略》:“又楚连尹、连敖,皆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望出上党。又,鲜卑有连氏,《见汉书》”。《魏书官氏志》曰:“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由此可见,连氏家族,至少是由五支不同的“人马”所组成。一支源自上古的颛顼高阳氏。一支为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一支来自楚国连尹、连敖等官职的后人。一支出于鲜卑族。一支则为通古斯族的后裔所改。像这样复杂的组织情形,目前连姓人士要正确地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就困难重重了。《姓氏考略》上所谓的连尹和连敖,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官职之名。连尹,依照《左传》的注疏,是一种射官,后来楚国的确有人以“连尹”两个字为姓。譬如,在《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位叫作连尹襄老的楚国人。连敖,也是类似连尹的一种职位不甚高的官职,当年韩信亡楚归汉时,就曾委屈地担任过这种小官。“以官为氏”,是古人得姓的主要途径之一。连氏家族之中有一部分是先秦时期连尹、连敖的后裔,虽然详细的情形无可考,但却是顺理成章,十分可能的事 。
   (迁徙至虞)
连姓上虞名人:
连仲遇:字乐川,清代上虞崧厦镇上湖头村人。祖父曾任四川忠州知府,家产甚丰。为人热心,乡人有急难事,尽力接济。喜读书、藏书,平生收藏图书约6万卷,后由其子建“枕湖楼”收藏。曾任上海县训导。清道光十年(1830)去职回乡,在崧厦镇创办“协和酱园”。上虞北乡常遭水害,为筑堤救灾不辞劳苦,四处奔走,令人称道。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前江塘决口17处,布政使汪本铨借库银3000两,饬知县转交连仲遇主持修筑。咸丰三年(1853)六月、四年七月,江海堤塘连出险情,连仲遇均参与抢修。前后经办堤塘近30年,辛苦备尝。撰写《塘工记略》及续编,保存了大量有关上虞北乡江堤海塘的宝贵资料。同治四年(1865),年届花甲,虽精力大减,仍倾心水利,邀人成立“管塘会”。又带头捐田200余亩,创建“众擎会”,在孙家渡建“捍海楼”23间,作管塘堆物之用。立连氏义庄救济乡邻。死后,其子续办义庄,又捐田25亩设曹娥江赵村义渡。光绪十三年(1887),清廷礼部行文褒奖,德清俞樾作《连氏义庄记》,以 记其事。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