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的散文,我真正体会了梁思成“建筑是凝动的音乐”这句话的意趣,不,不仅是音乐,还感受到了中国园林建筑简直就是音乐伴奏中的诗情画意。
《陈从周散文》共辑录了“园林清议”、“屐痕处处”、“梓室小札”和“情思绵绵”四组文章,是陈先生散文的精选集。陈从周教授早年醉心文史研究,与著名诗人徐志摩有亲戚之谊,深受其影响,编著有《徐志摩年谱》,是研究徐志摩的权威性资料。陈先生还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与丰子恺、梁思成等名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善诗词,工书画。先生的多才多艺和深厚的学养造就了他俊逸清雅的散文风格,读来如陈酿佳醇,香韵萦怀。“园林清议”小辑的文章为全书的主体部分,尤其《说园》系列是近年来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作者绘声绘色地讲解着构园的理义,结合中国园林发展史引领读者由浅入深地学会欣赏中国园林,渐渐地爱上中国园林,到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作者评品中国园林。
读陈先生的散文,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反观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冷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现象。如今欧美也一再反思水泥钢混批量建筑带来的后果了,国人却还在一味地把别人的虱蛋当龙种。正如人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园林是中国对世界建筑艺术的一大贡献。陈从周先生把中国园林艺术的最大特征概括为“文人园”,其表现特征就是诗情画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烦嚣,寄情山水。要在城市里再造山林,来达到明代造园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文学艺术往往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造园也是如此。苏东坡‘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说的就是净即简,巧须悟……造园不在花钱多,而要花思想多。”说到园林的功用,《园林清议》一文中写道:造园须曲,交友贵直,园能寓德,子孙多贤,故造园既为修身养性,用园林的意境感染后代读书、吟咏、书画、拍曲,从而培养正直品高的人。不究园史,休言造园。“意境”二字得之于学养。作者担忧现在的园林工程师不研究透中国园林艺术,城市、园林建筑共性日益增多,真正的中国园林艺术得不到发展。《天意怜幽草》一文中,作者写了被中国古代园林家常用来修正假山缺陷的书带草(麦冬草),把书带草誉为“温柔敦厚朴素大方,是民族风格的特有象征”。由于受外来造园的影响,书带草近年来被洋绿蓠草取代了地位。他感叹全国到处可见的整齐划一毫无特色的草坪,却难得一见有如兰叶般秀劲的书带草的风姿。寓理于叙,托物言情的笔调读来清逸潇洒,意韵深远。
陈从周先生学过国画,白描手法被他借用在文章中便意趣盎然。他写丰子恺,“浙西的水乡是清丽引人的。丰先生不爱乘火车,小舟一叶,在船上闲吟闲画,这种雅人情致艺术家风度确令人羡慕”。想来,陈先生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致有艺术家风度之人吧。